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魏世忠建议,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强化互联网平台责任,将严重危害社会的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案件范围,以有效遏制网络暴力这一不良现象。(3月10日 中国青年报)
武大老师陈铭在微博上放了一张女儿照片后,陌生网友大开地图炮、基因炮,攻击陈铭年幼的女儿;德阳女医生因泳池冲撞而遭遇网络暴力,选择自杀来结束一切;罗翔老师因为网络舆论清空微博账号……现今社会,“按键伤人”现象很是普遍,受到了大众的关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广大网友通过留言、弹幕等形式就某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固然有些评论合情合理,但是也不乏情绪的宣泄、恶意的侮辱甚至无缘由的咒骂。有些网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开出不切实际的“药方”;还有些网友出于单纯的厌恶,大肆出言诋毁,恶意侮辱。恶语伤人六月寒,他们的只言片语,往往给当事人带来不可磨灭的内心创伤。伤人的文字让当事人失控、失力也无助,而背后的恶意让他们心生寒意。
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对其他网友施加暴力的行为,与传统的肢体暴力相比,网络暴力不需要施暴者身强力壮,对他人进行拳打脚踢,只要拥有一台设备,就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手指轻轻敲击键盘,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键盘侠”们仅仅凭借一段剪辑过的视频,就在“正义幻觉”的驱动下,大放厥词,出口成脏,殊不知自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网络喷子仅仅凭借一段不全面的录音,就燃起了熊熊怒火,秉承着打抱不平的理念,对当事人群起而攻之,甚至进行人肉搜索,让当事人社死,却不知自己是造成雪崩的最后一朵雪花。他们往往打着“与人为善”、“打抱不平”的大旗,在“自由自在”的网络空间肆无忌惮地进行评判,给当事人带来更沉重的伤害。
网络暴力如此肆虐,归根到底是平台规则松懈、审核不严格,国家法律约束不到位以及个人道德约束力度不够。因此,若想清理网络空间,需要对症下药,即平台、国家和个人三方合作。平台需要加大监督力度,通过更改发布机制以及人工严加审核,禁止网友在评论、私信、弹幕甚至自身账号里面发布侮辱性字样、图片以及视频,减少互联网的污言秽语;推行实名制,要求每个人凭借身份证信息才可以注册,从而彻底撕碎了水军和小号的马甲,使其无所遁形,也打破了“暗室效应”,令其重新规范自身行为。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法律,对网络空间言论进行规范,希望通过法律红线和警示效应,能够对网络暴力有所遏制。个人需要严格规范自己,意识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需要约束自身言行,提高自身文明素养,切记不要从自身的角视角凭借片面的信息对他人之是非对错进行评判考量,更不要打着正义打大旗,好心办坏事。
只有平台加大监督审核,个人严于律己、国家颁布法律,多方齐心协力,坚持不懈,涤荡网上的歪风邪气,才能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马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