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灵活现的剪纸到精妙绝伦的青瓷,从余音绕梁的古琴到笔走龙蛇的书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诉说着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灿烂与辉煌,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见证了文明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让千百年来的艺术结晶超越时空浸润炎黄子孙的心灵?如何让口传心授的生活智慧焕发时代生机造福千家万户?近年来,非遗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赋能非遗数智转型,让非遗文化“活”了起来。
利用VR、AR等数字技术,深度模拟非遗文化的生成环境,并结合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既保留了细节特征,又沉浸式地再现了人文环境和历史场景,从而能够原真地展示活态非遗。为了让留存千年的脆弱的艺术瑰宝“活”起来,樊锦诗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让全国各地的网友足不出户就能“云游”石窟,体验石窟内部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数字化赋能,观众既能参观实体洞窟,又能在虚拟的AR内容中和九色鹿合影,与飞天互动,实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的新尝试。
数字化技术丰富用户体验。非遗传承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持其“原真性”,不仅要实现技艺本身的原貌呈现,更要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用户瞬间穿越古今,感受真实的历史时空,领略非遗的文化魅力。在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中,14名身着齐胸衫裙,体态丰腴、神情娇憨的年轻舞者,在先进的3D和AR技术的辅助下,在虚拟影象与现实舞台交相呼应下,仿若唐装仕女从古画中走了下来,用活泼俏皮的舞姿展示了仕女从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演员们动作俏皮,穿梭于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国宝级文物影像之间,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留下了深刻印象。数字与非遗的结合不断涌现,美轮美奂的《芙蓉池》再现了上元佳节的热闹有趣,《只此青绿》一舞更是舞出了千年的文化底蕴。唯有文化与技术的不断融合创新,才能更好实现文明的传承。
无论是翩若惊鸿的《敦煌·飞天》,还是灵动有趣的《唐宫夜宴》,在这一次次火爆出圈的背后,也是非遗的一次次崛起。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会一蹴而就,在长河奔腾、万物勃发的新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与时俱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长久地“活”在大众的心中,绽放新的光彩。(田晨霞)
推荐阅读:旗龙网
中华映象网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